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育儿路上,我爱看书,好书也很多。但是看书越多,却发现光看书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
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训练孩子自己吃饭”这句话,如何解读,是等同于“孩子不吃随他去”吗?又如,就算书中会给出做法,例如“半小时不吃就把食物收走”,但是实践中孩子还是不自己吃饭还能怎么办呢?书上没有了……还有,不同的书基于不同的育儿理念,给出不同的建议,有些甚至是相悖的。
孩子养到2岁半,在堆积成山的书本和自己屡败屡战的育儿实践中,渐渐看到婆婆带娃过程的闪光之处——原来那些我所不以为然的“老人哄孩子”的种种办法,其实与书本中的知识并不冲突。
◆◆◆
吃饭
吃饭问题涉及理念主要三方面:身体健康、行为习惯、卫生打扫。
我的理想做法——通过新的餐具、新的食物,来不断鼓励他自己吃饭,再加上讲道理,让孩子渐渐过渡到完全自己吃饭。这段时间内我的想法是行为习惯排第一,然后才是身体健康。
现实中,孩子对新鲜事物确实很热爱,特别在最近一次使用自己的筷子后,好几顿饭都自己吃。等新鲜劲过了,还是更愿意大人喂饭,因为可以边吃边玩嘛,否则更愿意放弃吃饭的时间去玩玩具。
这时候试试看“半小时不吃就把食物收走”?事实证明孩子不会因为饿了就乖乖“自己”吃饭。所以后来,一起达成共识,身体健康排在第一位,我也不介意喂饭的问题了。
事实上,看着婆婆十分耐心地喂饭,用孩子感兴趣的点切入给他讲故事,孩子快乐地吃完一整碗饭的过程也是美好的亲子时光。孩子最近身高又猛长了不少,离不开每顿饭的功劳。
当然,婆婆也会在孩子愿意自己吃的时候鼓励他,哪怕他把自己和地板都弄得很脏;也会在孩子确实不饿的时候让他自己去玩。
◆◆◆
喝奶
孩子每次喝奶瓶必要抱着自己夏天睡觉盖在身上的毛巾毯——一年四季的每顿奶。于是在带孩子出门的时候,除了奶瓶、保温杯,还要带上个体积不小的毛巾毯,真的是太累了。
某日婆婆跟我聊起,“出门都要带毛巾,这是你们自己的问题吧,我带孩子出门不带毛巾,告诉他阿娘拿不动那么多东西,想喝奶时好好告诉他回家就有,他都愿意的”。
忽然觉得好有道理,是我自己把孩子的需求提高了。于是,得益于婆婆合理的理念和执行方法,在出门玩时,背包不再是我的负担。
◆◆◆
术后康复
和孩子打交道,很多时候是策略问题,平时的小打小闹大家都很熟悉。我印象最深的是儿子26个月时,做完阑尾炎手术后,医生要求“必须走路,否则肠粘连”的事情。
公公婆婆都很心疼,我告诉他们“走的少会增加肠粘连的概率,肠粘连就意味着再做一个手术,风险比阑尾炎手术更高”。这句话我没有讲过第二遍,因为理念已经统一(确实佩服二老的理性)。剩下的是如何“想尽合理的办法”,而这点上,我又一次自叹不如。
那几天,我的做法是,在病房走廊里,我走一段、孩子追一段,我等他慢慢走到我身边,拥抱他鼓励他,然后让他坐在我腿上休息,再开始下一段。他总是边哭边走,每次我鼓励他站起来再走一段的时候,他总是哭得最厉害。
术后第一天和第二天,就在这样的节奏中度过,第三天时孩子对走路十分抗拒。这是我遇到的最艰难的沟通——孩子身体上的痛苦是巨大的、不愿意走路几乎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又是要求必须多多走路。
医院大门口买了一个小玩具,结果他自己医院门口走了一路回到病房。以往我一直觉得买玩具哄孩子太没意思了,也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道理,让他自己愿意。看来我还是不够懂孩子的心啊,道理比起来一个可实施的方案,还是太微不足道了。
◆◆◆
断奶
儿子在30个月左右的时候实现了自然离乳。没有郑重其事地跟孩子提前说好,也没有孩子哭闹的过程。坚持一顿一顿地断奶,最后就那样连续3天不吃,连续7天不吃,然后我和孩子都淡忘了。
记得在断奶的问题上,婆婆是一直觉得我不应该超过1岁还喂奶,夜醒、牙齿,都是问题。但是,第一次亲自当妈,自己看过的很多育儿知识都支持自己的做法,因此坚持了2岁以后自然离乳这个想法。
的确考虑到龋齿的风险,我也进行了睡眠训练去掉了夜奶,只有早上的一次晨奶维持了很久,一直到离乳,断的就是早上那顿。
在走过了母乳这段路之后回头看,早点断奶vs自然离乳,这两个理念之间,应该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选择之分。(如果早知道自然离乳意味着那么多个不眠之夜,或许我会做另一个选择)
总体来说,断奶这件事上,婆婆是尊重了我的选择,她的表现很简单——不会不断提醒我断奶、不会偷偷给孩子灌输吃奶丢人的想法,等等——因为她知道,这是我的选择。偶尔听到她跟孩子说起“别的孩子都不喝奶啦,你还要喝啊?”这是她心里的想法,总有需要流露的渠道,这样的交谈只是交流事实、没有给孩子贴上标签,我觉得也无伤大雅。
很多妈妈都会感叹婆婆带孩子过程中的槽点,确实,两代人理念不一样,冲突难免。不过,我还是想和各位妈妈分享,其实用心如何快速治疗白癜风白癜风原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angoualibaba.com/lwyzq/97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