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医话2

第八章太爷教我学望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问而知之谓之工……”

“这句话是说高明的中医,只要看上病人一眼,就知道病人的大体病情,就能说出病人的宿疾所在。而通过切脉来诊病,只能是一种技巧;而很一般的医生,只能通过反复的询问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太爷悠然的抽着旱烟,一边吐着烟圈,一边对着我讲述。

“比如今天下午来看的张老爷子,你看他面色发黑,走路用手扶着腰,一脸的病容,就知道他有腰痛病了,而且得病不止三年了。”

“太爷,从他走路的样子看出他腰痛,很容易,可怎么知道他得了三年以上的病呢?”

“在咱们农村,腰痛的病人很多。多见于劳伤,也就是劳累中腰部损伤,瘀血停在腰部,久而久之,面色黎黑,没有光泽。当然还有其他的情况引起的腰痛。张老爷子以烧碳为生,腰部容易出现劳损。加上风里来,雨里去,所以腰部既有瘀血又有寒湿,病程长啊!”

“这病不太好治吧!”

“下午太爷给他拔火罐,拔出许多黑色的瘀血,现在他应该好很多了。这病不拔不行啊!拔完后吃上几天肉桂粉、三七粉,散散寒、活活血就好得差不多了。”

“你要记住,望诊首先望神,就是看病人是得神还是失神。得神的患者双目明亮灵活,神智清楚,反应灵敏,而失神的患者双目晦暗无光,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得神好治,失神难治啊!”

“那李太爷去年去世时还满面红光,反应也灵活,为啥当天下午就死了呢?”我有些疑惑的问道。

“那是假神,也就是回光返照。患者原本无神,突然出现有神的表现,是脏腑精气极度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所致。这是危重病人将死的征兆。”太爷说。

太爷接着说:“望诊除了望神外,要望面色,望形体,望五官,望皮肤,望舌等,这些东西在平时看病时都临证给你讲过,你要铭记在心上才行。”

“临症时要结合脉象,多运用,多练习,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而且当你将望诊运用习惯后,你自己会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自己的望诊思路和体系。”

“有的医生偏于望面色,而有的则偏于望眼,有的直接望掌纹。不论哪一种,只要你深入进去,系统化,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不必过于贪多而泛,否则……”太爷的话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

自打开年来,太爷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常常说几句话就咳得喘不过来,看病人的时间少了许多,他总是自嘲说自己老了,要被阎王爷请去喝酒了。但不管精神再怎么不济,太爷仍然每天抽空给我讲些医学道理。

看着太爷日渐消瘦的脸,我真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尽早掌握太爷所教给自己的东西,能让太爷恢复健康。

有很多的医学道理,太爷总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当初的我并不明白为什么太爷有时候那么罗嗦,但时至今日,再想起太爷所强调的东西才知道太爷是有道理的。

比如望诊,虽然在大学课程中关于望诊的内容并不多,但在图书馆看到许多关于望诊的书,往往厚厚的一本,极尽详细,想想太爷所说过的,医家各有偏重,不论哪一种,只要你深入进去,系统化,都可以做到望而知之;而做为医者,我们更重要的是习人之所长,丰富自己,成就自己的体系,治病救人才是目的,不可偏离本意!

太爷喝了一口凉茶,缓了一缓接着说:“东娃子,在望诊中,前辈总结过一些特殊的情况,我慢慢讲给你听,你可要记住,在以后看病的时候对照着使用。

“第一:小儿鼻根处出现青筋显露,表现肠道有病,而青筋颜色随病情程度加重而加深。”

“第二:成人面颊部出现暗红色,发紫,多有心脏疾患。”

“第三、指甲出现如瓦楞状条纹,反应肝脏供血不足。”

“第四……”

太爷一口气讲了二三十个,我一边听,一边记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虽然有许多字不会写,但我都用拼音标注了。

太爷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我抬起头来看着太爷清瘦的脸,两颊暗红色,发紫,我心中一惊,难道太爷心脏有病?这该怎么办?

正当我走神时,太爷突然咳声顿止,双目紧闭,脸色青紫,随后太爷身体一倾,倒在我身上。

我非常害怕,我马上抓着太爷的手腕切脉:脉细弱,夹有滑数之象。

我一边大声喊我母亲,一边飞快的思考……

“滑数为痰为热,脉细弱为气虚。”

太爷常年抽烟,是不是一口热痰卡在喉间,咽之不下,吐之无力?如何是好?

黄痰属阳!当以阴药治疗!可那来得及弄药!

这时我母亲正好赶过来,她在井边洗衣服,听到我的叫声后过来的。

看到母亲手上的水,我立即想到,借井水之寒凉来治疗热痰之粘稠,也符合以阴治阳!

于是让母亲立忙去取碗井水来!

水放在太爷嘴边,吸了一小口,接着是一大口,再接着是太爷长舒一口气!

一会后太爷吐了将近半碗粘痰……

太爷醒来后看着我说:“我老了,身体不行了了,连一口粘痰都吐不出来了!”神情极度沮丧。

我说太爷,你不老,你才95岁,你说过要活一百岁的!

母亲看了看太爷,对我说,“这些年太爷教你学医,身体累坏了!”

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太爷给了我一本他写的《望诊技巧》,我自己边看边背,没有再缠着太爷讲解了。

有一天,二婶突然来找我,说吃了几天辣椒,眼睛出血了!

我抬头一看,见二婶左眼白睛部分红红的,成血眼了!

我想起《望诊技巧》上说:“双目肝开窍,白睛肺为先。”二婶的病当从清肝肺热毒来治疗,此病属阳,当用属阴之寒凉药,我一边思索,一边回头看药柜。

黄芩、黄柏、苦参……桑叶!对,就用桑叶!

记得很早前太爷就给我讲过桑叶清肝肺之火,还有止血作用……

于是我给二婶抓了两把桑叶让她泡茶喝。二婶却伸手让我切脉,我笑道:“望而知之谓之神!放心喝吧!”

第二天,看到二婶时,出血基本上消了,二婶高兴地说,我还有两下子,早些年也出现过,当时喝了一个星期的中药才好,想不到两把桑叶就这么好了!

太爷听到这件事情后,一直夸我,说我学医有悟性,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望诊技巧》上的东西,我连一半都没想通,医学太深奥了,我只知道太爷传给我的是多么好的东西,而我却不会利用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开《望诊技巧》时,心中感慨万千,太爷没有通过系统学习,却能通过大自然的规律,领悟出那么多医学道理。而现在的我,手里捧着《黄帝内经》,却有太多的不明白的地方!

太爷啊!要是时光能倒流,我们祖孙两再在一起谈论望诊该多好啊!

时至今日,每当我运用桑叶治疗急性巩膜充血时,就会想起我的太爷,和他教我望诊时的情形。

第九章:太爷激励我上大学

十二岁那年,我小学毕业了。

当我拿着薄薄的毕业证给太爷看时,太爷笑着说,“东娃子不错!等上完初中就考卫校,要好好深造!”

这番话说完还没有十天,太爷就改变了主意,让我不要考卫校,要立志考省里最有名的中医学院!

事情是这样的。村里刘家孙子刘斌才十岁,出现右下腹疼痛三天,家里大人看孩子疼得不厉害就未理会,后来病情加重,找到太爷,太爷切完脉,摸摸孩子的头,用手轻轻按刘斌的右下腹,叹了口气说:“娃子的肠子烂了一小结。”开了服中药——大黄牡丹汤加红藤,刘斌服药后拉了拉肚子,烧退了。可没过几个小时又开始发烧,医院,镇医院医生大多是县卫校毕业的,看看病人,担心是阑尾炎化脓穿孔了,医院做手术。一周后,刘斌回到了村里,县医院给做了个小手术,把阑尾给切除了,病也就好了……

这件事情给太爷很大的打击,中医治疗疾病还是有很多局限性的,卫校的学生学的是西医,而且学得比较浅,要想将家传中医有所发展,就必须要到更好的学校深造。于是太爷很郑重的告诉我,必虚要考上大学,考上省城中医学院……

在那个年代,考大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村里就没有出现过一个大学生!

我担心自己考不上。太爷说,“事在人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六年后必须要上大学。虽然我传给你一些医学知识,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中医博大精深,只有不但深入学习,才能有所作为。”

为了不让太爷失望,于是我开始立志考大学,不仅为我自己,更为太爷!为我们从没出现过大学生的小山村!

进入初中后必须要住宿,每周只有周六周日两天在家,每次回家,太爷总希望我能和他在一起多呆会,而他依然将他对中医的理解传授给我。

“世界上事物成千上万,事物之间除了阴阳属性划分外,还有一种划分方式,就是五行。”太爷讲道。

“五行不就是木火土金水吗!我不学看风水的!”我不太相信风水,老师说过那是迷信。

“狗怕老虎,老鼠怕猫是迷信吗?”太爷问。

“那当然不是迷信!”

“老鼠为什么怕猫?”

我摇摇头。

“世间的事物都存在相生和相克,猫克老鼠,所以老鼠就怕猫。”

“这和看病有什么关系呢?”我问道。

“人的五脏也存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太爷悠悠的说道。

“要搞清楚人体五脏的相生相克,就得学习五行!”太爷肯定的说道。

“木火土金水是将世界上的事物按照五种不同的类型进行划分。就好比用阴阳来划分事物一样,只是划分的方法不一样。掌握了五行的划分方式,就了解了五种类型物质的各自属性,对事物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太爷接着说:“比如白色属金,肺也属金,很多白色的药物就能治疗肺病,如百合、白果、川贝母等;红色属火,心脏也属火,一些红色的药物就能治疗心脏疾病,如丹参、红花、山楂、大枣等…...”

我第一次听太爷这样分析药性和疾病的治疗,太有意思了。我一直以为只有背会了《药性赋》才能知道药物的功效,没想到只要看看药物的颜色就知道能够治疗什么疾病了,这种分类方法还真有意思。

太爷接着说:“除了将颜色分五行,味道也可以分无五行,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甜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才构成了完美的大千世界。古人通过观察大自然的规律发现给树浇水,它会长高,于是归纳为水能生木;木头燃烧可以产生火焰,于是归纳为木生火;火焰产生完后,化为灰烬,变成土,于是归纳为火能生土;土壤通过冶炼,能够变成金属,于是归纳为土生金;金属在高温下能变成液体,如同水一样,于是归纳为金生水……”

“这种看似普通的物质变化,古人通过天人相应,将其运用到人体的五脏生克变化中。”

“比如人体如果肺气不足,肺属金,土能生金,脾胃属土,通过健脾胃就可以达到补肺气的作用,这就是通常说的‘培土生金法’。”

“再比如长期肾亏的病人,治疗时通过调补肺脏,就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金生水在人体的运用。”

“那么肝病治肾,心病治肝,胃病治心都是利用五行相生道理了?”我接着太爷的话说。

“是的,除了相生还有相克。分别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太爷继续说。

“临床上肝病的患者,经常会出现脾胃功能不好,就是肝木克脾土所致,所以遇见肝病的患者,首先别忘了照顾好脾胃。”

“腰部湿邪过重的患者,利尿不能解决问题,土能克水,而脾胃属土,通过健脾胃就可以治疗腰部寒湿过重。”

“哦!我终于明白了你为什么用白术、茯苓、干姜治疗腰痛了。当时我还纳闷,没有用一味止痛药,却能达到止痛的作用,原来是针对腰部水湿采用了土克水的办法,土的功能恢复了,水湿自然就除掉了!”我感叹道。

“那我在学校经常脚流汗,回家后光着脚丫子踩在地上,脚就不出汗了,这也是土克水?”

太爷被我问的哭笑不得,不过他想了想,还是认为我说的对。也许,光脚丫子踩在土地上还真能治疗汗脚!

太爷的身体很虚弱,看到我对五行有些领悟,就给了本书让我自己看,他没有再继续讲五行了。只是对我说让我平时多想想天、想想地、想想身边的万事万物,再想想五行、五脏,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五脏,这样很多疑难问题都可以解决。

这些话当时听起来有些玄乎,我甚至还以为太爷病了在说胡话,现在想起来,这些话便是太爷思想的浓缩,他是多么希望能给我详细的阐述啊!而力不从心的暮年,只能用最简短的话将胸中的千言万语描述出来!

第十章:太爷的逝世

初一快放寒假了,有天父亲突然到学校找我,说太爷不行了,让我赶快回家。

路上父亲说,太爷一直念叨着我!等我赶回家,看见家里很多人,太爷的床前也站满了人。

太爷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脸色灰暗,我的心里止不住的难受,急步向前握住太爷的手,开始切脉,细若游丝,仍有滑数之象。

我招呼父亲一起扶起太爷,給太爷喂了勺香油,然后使劲给太爷拍背,不一会儿,太爷悠悠地醒来。

随后,我开了一付二陈汤加上葶苈子、人参。太爷看过之后,微微地点了点头。

我把药方给父亲去抓药。太爷喝药后,下午气色看起来好了许多,可以下床了,全家人都放心了,但我的心情依然很沉重。

太爷长期吸烟,肺里粘痰太多,累及心脏,再加上年龄的缘故,脏腑功能衰竭得厉害,情况很不好,而太爷却仿佛心情很好,喊我陪着他晒太阳,祖孙俩坐在场院里,太爷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中医。

太爷说他很遗憾不能将药物的炮制和针炙教给我了,许多的疑难杂症也没有机会带我看,最遗憾的是对生命的预测,这是祖传医术中的一部分。在农村一般对于晚期危重病人,医生都要告诉家人估计病人什么时候死亡,让家属做好准备;有些病人是外乡的,该提前回去,人死在家中比死在外乡好。

由于我一直不相信这些东西,太爷也没有勉强让我学,所以为此深感遗憾,太爷告诉我,他将在正月初八去世,最近一个月不会有事的。

在以后的几天里,太爷吃饭食欲好了些,家里人都说是我用中药调理的结果,而我心中对“正月初八”一直放心不下,我不知道是该相信太爷,还是该不相信太爷。

春节后的初五初六两天,太爷精神依然很好,我就怀疑太爷对风水对四柱的研究,太爷说:“我已经给你爸交代了我选好的安葬我的风水宝地,不要为我担心,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然后给我讲行医的注意事项:

“第一点:学医不可半途而废,要迎难而上!”

“医生救人,十个治好八九个就很不错了,治不好的情况有很多原因,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更不要因治好几例而骄傲自满。医生永远有解不开的难题,如果没有,那首先医生自己就可以永远不死。医生总会不断面临新的疾病,新的困扰,这是自然规律,同时也说明人身奥秘之无穷无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参透,不要放弃困难,要不断总结已取得的经验,为新的问题做准备,当问题错综复杂时,不要钻牛角尖,退一步从大处着眼,从阴阳入手,又会有一条新路……”

“第二点:治病一定要顺其性,养其真!”

“顺其性就是顺应各脏腑的特性,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当藏则藏,余则泻之,虚则补之,将脏腑调理到最佳功能状态。比如:肝病用柴胡、薄荷,都是顺应肝气升发条达的特性。纵然肝阳亢盛,镇肝泻肝的同时也要反佐少量疏肝之药;肺病用麻黄和苦杏仁,也是顺应肺脏的宣发和肃降功能….”

“养其真’就是培养脏腑不足的精气,让脏腑能量充足,使其物质基础得到补给,脏腑功能自然也得到了修复。如肝病用当归,补肝之藏血;肾病用菟丝子,补肾之藏精;心病用枣仁,养心安神……”

“脏腑之真得养,脏腑之性得顺,其病不治自愈!”

“第三点: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疾病,慢性病没有绝对的寒、热、虚、实,治病要寒热平调、攻补兼施,各不为过!”

“人体所生疾病,有外感有内伤,俗医诊病,皆称‘上火’,且具体到肺火、肝火、胃火等,却不知人体之火乃精微物质所化,如果人体五脏均无火,则冰寒地冻,生命早已衰竭。治火之法,当观人之整体,有上热下寒,也有下热上寒,有外热里寒,也有里热外寒,有一脏寒而它脏热。并非一味泻火,若能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用药寒热搭配,四两拨千斤,引导人体气机进行寒热对流,至稳至妥,邪去而正安。如若一味苦寒,中病仍进,邪气虽退,正气已伤。使原本有寒的脏腑雪上添霜,最终酿成顽疾。许多经典的名方如半夏泻心汤、乌梅丸等,无不体现寒热共调之精髓。”

“医者用药存乎一心,即辩寒热虚实之轻重比例!如胃病,有三分热七分寒,也有六分热四分寒,衡量各自比例,用药方能立竿见影;又如肾虚,有八分虚两分实,一味进补,可以导致经络郁塞,补而不通,反而上火,补中有通、有泻,则补而不滞,填而不松……”

“人道如医道!做人做事不可偏激!阳中喻阴,阴中含阳!此万物之本源,无纯阳亦无纯阴!明白这些道理后,行事就不会太过而又不及!用药不会过偏而又不足!”

“这些道理深中有浅,浅而又深!各人理解均不相同,希望你能静心参悟人身之阴阳虚实、病机之阴阳虚实、医道之阴阳虚实、人道之阴阳虚实……”

“第四点:自行揣度细思量,不因他人忘阴阳!”

“医者论病治病,不要受病人和钱财困扰。病人如果能治病就不会请医生,既然请了医生,那医生就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病有新有旧,有轻有重,治疗重病慢性病如同抽丝剥茧,治疗外感如同驱贼荡寇;不同阶段,如何实施要仔细揣度,不可因病家心情急切而忘阴阳虚实之根本;外邪未尽,立用俊补,关门留寇,永留后患;淤血未尽而强行止血,留淤而化为徵积;肠毒未清而强用涩药,痢虽暂愈而后患无穷;不要因病家富贵而妄用补药;更病家贫穷而吝啬贵药;唯有自身心静泰然,方可明白做医生的意义和责任……”

“不可好大喜功,不可急功近利!”

太爷一边说我一边记,从字里行间,我深切感受到太爷对我的希望是何等之大,我只能一步一步前进,决不能退缩!

正月初八上午,太爷仍然很好,但下午太爷有些困了,想睡午觉,我便守在太爷身边看他入睡,太爷入睡得很安详。大约过了一小时,发现太爷呼吸慢慢微弱下来,切脉时脉细若绝,我立即叫来家里人,大家默默地看着太爷安详的离去,而太爷给我讲的行医准则便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清理太爷的遗物时,在太爷的枕头下面发现一个小木盒子,里面是一套太爷自制的放血治病用的针具,另外还有一本书,书名为《杂病临证效方》,是太爷的手抄本,书中记载了祖辈及太爷行医过程中疗效很好的处方及一些特殊治疗方法,我随手翻了翻,看到最后一页太爷用毛笔记载了桑叶治疗眼充血,通过多次验证特效,并注明此方为振字辈——振东所创(振东是我的小名),拿着这本沉甸甸的书,看着安详而去的太爷,我知道我的学医之路才刚刚开始……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
白癜风遮盖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uangoualibaba.com/lwyxg/9772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